心中有梦想,脚下有力量。在市二院团委扎实开展“学习总书记讲话 做合格共青团员”教育实践活动中,广大团员青年立足岗位、积极参与。近期,在市卫计委团委组织的“我的青春我的梦——学习总书记讲话 做合格共青团员”主题征文活动中传来喜讯,我院推选的7篇征文中,科教科王莉撰写的《学习•成长•感悟—我的青春印记》荣获主题征文活动一等奖,眼科于蒙溪撰写的《医者—信仰的力量》荣获主题征文活动二等奖。现将获奖征文展示如下:
学习•成长•感悟——我的青春印记 科教科 王莉 青春是个耐人寻味的词汇,青春是道人生亮丽的风景线,青春的路上,我们有太多的梦想。我的青春梦,就是在二院这个大花丛中绚丽开放的。伴随着一路地成长,我也从稚嫩走向成熟,从迷茫走向坚定,从未知走向未来… … 青春印记之一——学习 犹记得八年前,初出校园的我一个人来到无锡二院,未来的一切充满各种未知,然而,当我充分感受到二院大家庭给予的温暖时,我便清楚,这里就是我的未来。我很幸运,能够成为二院大家庭的一员,能够在我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就遇到许多优秀的领导和前辈,他们的言行深深地影响着我、也感染着我,让我信心满满地不断前行。 眼科是我入院以后的第一个科室,实习时都是在大内大外,所以,对于眼科我是一无所知,再加上二院这个陌生的大环境,内心不免紧张。当书记带着我走进眼科病房时,陈老师像个贴心的大姐姐一般,温柔的对我说道:“欢迎来到眼科”,我的心瞬间平静下来。接下来的日子里,陈老师如最初一般,每日都笑眯眯的,手把手的带教,亦如师,亦如友,亦如亲人,让我感到无限温暖。 眼科,其实并不像常人想象的一般“轻松”,我很快就在这里瘦了十斤,没有看错,是“十斤”。我觉得自己每天就像个陀螺一样转不停,不停地接新病人,不停地做术前宣教、剪眼睫毛,不停地送手术接手术,不停地做出院指导,还有不停地铺床加床拆床……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从陈老师那里学会了职业生涯最重要的一点:要永远保持微笑。工作要学会统筹计划,才不会不分轻重主次;工作要学会粗中有细,才不会发生差错事故;工作中更重要的是保持心态平和,才能避免引发矛盾纠纷;工作中还要善于发现和沟通,才能知道我们病患的真正所需。 青春印记之二——成长 一年后,我轮转来到了神经内科,传说中“很忙很累”,现实中只有更忙更累的神经内科。就是这么巧,我实习时并未在神经内科实习过,只是同宿舍里有个同学恰巧在神经内科实习过,所以,从那时起就已对神经内科有了“根深蒂固”的“可怕感”,只要一提到神经内科,满脑子闪现出来的都是昏迷、烂屁股。 带教老师李老师也是个整日里阳光灿烂的人,虽叫她一声师傅,其实还很年轻。时至今日,尤记得老师很认真的教我包口服药的样子。一边教,一边不忘吐槽旁边另一位老师,“你看看呢,应该这样包才好看,她也是我教的,怎么会包那么难看呢?你可千万不要和她学。”旁边的老师应道:“对啊,徒弟学的不好,就小师傅你包的最好看。”我看着李老师手中的药包,心中不免暗暗钦佩:哪怕是这样一件小小的事情,一次两次做好很容易,难的是坚持。没有人对她提出精确的要求,包的好看,抑或包的不好看,其他护士或病人并不觉得有何不妥,她却时时刻刻对自己严格要求。我们常说:完美是不可能做到的,但是,始终如一的严格要求,不肯妥协自己的标准,岂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完美”。 在青春的花季里,梦想就像是美丽妖娆却带刺的玫瑰,若想要摘,必须小心谨慎且付出努力。很快,我就体会到了刺心之痛。这一天是大年初三,NICU(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刚开张没两天,病人寥寥无几,突然,急诊送过来一位高龄昏迷患者。监护室内只我一人值班,我迅速地吸氧、上监护,开放静脉通道。一测体温,肛温不到35℃,这还是我第一次遇到“体温不升”,我不由地帮病人把被子紧紧的包裹。一询问家属病情,原来老人前一日吃过晚饭独自出门散步,后来就一直没回来,今天中午被警察发现,昏迷在路边,立即送医院抢救。我不免心里一紧,要知道,这可是寒冬,昨晚更是罕见低温,在这样的夜晚躺在路边冻上一夜,真是太可怜了。不免鼻头发酸,手底下加快速度,只希望这个可怜的老人能够挺过来,看看监护室外牵挂着他的家人。大面积脑干梗塞,病情极其危重,经过几日抢救治疗,老人的体温终于恢复了,生命体征也正常了,眼睛也能睁开了,但是,他却再也没“醒”过来。空洞的眼神里没有任何温暖,听不到家人的呼唤,仅仅是能睁开;麻木的表情里没有任何慈祥,看不到儿女殷切期盼的目光,仅仅是吸痰时眉头紧皱;僵硬的四肢没有任何动作,对孩子的抚摸没有任何反应,任由我们护士翻身和擦身时的摆弄。除了每日陪伴他的护士,还有胃管、尿管、深静脉置管。这一坚持,就是大半年。我每日习惯性地和他说着话,聊着天,告诉他最近发生的有趣的事儿,也不知他是否都记得。生命有时如此卑微,经不起一点波澜。我们要学会的,就是勇敢面对,坦然接受。 青春印记之三——感悟 转眼间,来到肝胆外科已三年春秋。在我看来,肝胆外科是一个很特别的科室,因为,有时候,死神离我们是这么地近。有句俗语说道: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可是时至今日,我最不敢也不愿去想的一个问题,就是最近那个谁谁谁怎么好久没来了。 胰腺癌是个可怕的疾病,苹果之父乔布斯就是因为这个病离开的。面对恶魔,任何人都没有机会。可是,有那么多的人,咬紧牙关,也要与之抗衡。哪怕历经万千痛苦,也不放弃,这是生命之星火,生命之希望,无数次地感动你我。 每每来一个“小黄人”,我都特别的用心,老陆也如此。老陆和阿姨人都很和蔼,待我们每个护士都客客气气的,从不急躁。他有一个小孙女,特别可爱,一说到这个自小带到大的孙女,老陆就特别开心,欢喜之情漾养于表。术前宣教是我做的,我尽可能说的很详细,给他鼓励和勇气。漫长的手术结束,我知道他很痛,听到我说话,他立刻勉强支撑起微笑,说着谢谢,一如之前每一次都会道一声的谢谢。我也轻声的回答道:“不用客气,有任何需要,要立刻告诉我们。”无论有多痛,老陆始终很配合,翻身拍背、抬臀踝泵、床边站立、室内行走,半个月后,老陆要出院了。逐渐褪去黄色,才发现,老陆其实肤色很白,不禁开玩笑道:“原来漂亮的外孙女是继承了舅公的好皮肤啊!” 此后的几个月,老陆时不时的回来复诊住院,有时候是吃不下、有时候是血液指标异常。老陆在我们眼里越来越苗条,但是始终不变的是他隐忍的微笑,没错,他一直都在坚持。直到有一天,只有阿姨一个人来,她说,老陆在肿瘤科走了,弥留之际一直想谢谢我们,阿姨是专程来送感谢信的。听着听着,我不禁别过头去,眼眶不禁变得湿润。我也不想让阿姨看到我的“不开心”。 我为何而坚持?什么才是我工作真正的意义?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在做的,一直都在坚持的,就是陪伴左右、给予温暖、时刻安慰。 有位诗人说过:“如果你不能成为大道,那就当一条小路;如果你不能成为太阳,那就当一颗星星。决定成败不是你的尺寸的大小,而在做一个最好的你。”没错,不管未来我的梦想旅途有多么的艰苦卓绝,我都会持之以恒的继续走下去。 我一定会做让我的青春梦想插上理想的风帆远去,不论路上有多少艰难险阻,我不会气馁。我情愿做一只随波逐流的小船,到达梦想的彼岸。
医者—信仰的力量 眼科 于蒙溪 光阴匆匆,悄无声息地打磨着世间的一切事物,使之成长、壮大、完美。我们无锡二院的眼科人就在这样平静却不平凡的时光中被逐渐雕琢而璀璨。作为无锡眼科界的翘楚,我们用时间在专业领域建造了医学的巨塔,同时,我们也用润物无声的真情成就了百姓心中的口碑! 作为无锡市最早的眼科团队,我们始终坚持着“大医精诚”的医学誓言,恪守着“普仁济世,厚德至精”的普仁精神,在传统精神的指引下,脚踏实地、吃苦耐劳、勇攀高峰,取得了累累硕果!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跬步,江海之阔,积于小流。我们就是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日积月累,呕心沥血,成就了今日无锡二院眼科的金字招牌!它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领军人执着的信念,是一批又一批眼科人不懈的追求。如今,站在历史车辙倾轧过的轨迹上,见证着二院眼科辉煌的今日,是无锡二院眼科团队所有人对自己的证言! 如今,我们是一直年轻而奋发的团队。有人说,我们缺乏时间的沉淀,没有岁月足够的历练。我想说,我们有二院眼科传承下来的精神,有新时代年轻人敢闯敢拼的劲头,未来有无尽的可能等待我们去实现、去突破。你看,病房里忙碌着的新鲜的面孔,每天清晨,都以最饱满的热情笑对每一位病友:七点查房给病人换药,七点半交班,八点进手术室……所有的步骤紧凑而有条理。就是这样一支团队,每年承载着无锡大市一半以上的门诊量,手术量在全省始终名列前茅,科研成果与日俱增!但在这一身洁白大衣之外,也是一个个母亲心头的宝贝,是家中年幼孩子的父母。由于我们承载了无锡市区几乎所有的眼科夜间急诊手术患者,其中的辛劳自是不言而喻,每一位医生都有对家人的亏欠。有一次,凌晨一点,急诊来了一位车祸眼球破裂的患者,手术复杂,夜班医生不得不惊动在家中的住院总邹文军医生。夜间急促的电话铃声不仅叫醒了熟睡中的邹医生,也惊扰了一旁三岁的女儿。女儿见妈妈急忙穿戴,知道妈妈又要撇下她赶去医院了,小小的身子哭着蜷缩成一团,拽着妈妈的衣角就是不放手,嘴里不停地重复:妈妈不走,妈妈不走…….邹医生来不及安慰女儿,掰开女儿的小手,直奔医院!当手术顺利结束走出医院大门时,东方已微亮。回到家,见到睡着的女儿还紧紧地攥着拳头,眼角带着未拭去的泪痕,刹那间,热了眼眶…… 像这样的事情太多太多,在二院眼科这一团结协作的大家庭中,每个人都扮演着各自的角色,互帮互助,互尊互爱。不论是炎热的高温天,还是病患拥挤的寒暑假,人人都坚守在临床的最前线。你说苦,看看我们80岁高龄的周丽钧主任,本是儿孙承欢的年纪,心理揣着的还是她最放心不下的病人。专家门诊的长队从没有缩短过,一字一句的叮嘱也不曾打过折扣。都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在我门心里,周主任就是我们千金不换的至宝;讲累,瞧瞧年近70仍坚持在手术台上,为每一位病人争取光明的吴又凯主任。夜专家门诊从不停诊,等到最后一分钟,他总说:病人可能会来的,我怎么能提前离开呢?每当看见手术台上吴又凯主任挺直的脊背,我的心里会默默地重复:这就是我们二院眼科人的精神之魂;怨不怨,问问一年到头从不停歇的武志峰主任,每周四个手术日,三个专家门诊,同时还需要处理行政上各种复杂的难题,担任科研带教的工作。他几乎没在食堂吃过饭,因为每当饭点,他不是还在门诊看病人,就是仍在手术台上。慕名而来的病人把每次的专家门诊挤得水泄不通,毫不停歇地看到中午一点那都是家常便饭,即便如此,主任对我们教导最多的仍然是:不要推诿病人,能解决的我们尽量做到!这就是我们二院眼科人的执着,是我们与光明赛跑的精神。医者仁心,大爱无疆,当初选择这一职业的时候,我们早已给人生贴上了标签:无私奉献不悔,追求光明不倦! 作为无锡眼科界的领军团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我们一刻都不敢放松,盘踞在脑海中的念头永远都是:我还能够为病人做些什么!作为全市唯一有角膜移植资质的医疗团队,我们肩负着帮助全市角膜损伤患者重见光明的重任;同时,参与到社会的公益项目当中,成为红十字会的眼库管理中心,对所有的角膜捐献进行取材和保存。为了将这一公益性项目做到最好,我们发扬二院精细化管理优势,形成了自己的角膜移植团队。这支由年轻骨干组成的队伍,有着新时代年轻医生的活力,他们不计个人得失,随时待命,用高度的责任心完成了一次又一次角膜取材、移植的工作。角膜取材经常是在深夜或是凌晨,当整个城市还在沉睡的时候,我们的同事正在尽最大的努力,去完成逝者生前最伟大的遗愿,将他们无私的爱保留在世间。其中不乏感人的故事。一个寒风凛冽的午夜,蒋医生接到电话,人民医院有个角膜捐献患者刚刚去世,需要紧急取材。来不及多想,蒋医生立即通知小组成员,冒着严寒赶去医院。当他们来到医院的时候,每个人都沉默了:眼前是一对年轻的父母,红肿着双眼,满是慈爱与歉疚地望着静静躺在年轻爸爸臂弯里的那个襁褓中的婴儿。才两个月大的小天使,因为先天性心脏病,最终离开了她的父母。年轻的母亲同样是奋战在医疗前线的医务工作者,她说:我的女儿离开了,我希望她短暂的生命可以帮助有需要的人,如果有人能透过她的角膜看清这世间的美好,那么我也是幸福的。蒋医生走上前,郑重地接过襁褓,转身偷偷地拭去眼角的泪水。身后的年轻父亲突然跪在地上,哽咽着说:医生,拜托你们,让我们女儿的眼角膜留在这世上!在场所有人都潸然泪下,此时此刻我们明白,我们从事的不仅是一项工作,造福的也不仅是因角膜损伤而失明的患者,更是给多少人、多少家庭一个继续生活的勇气。 普仁济世,情牵万家!我们用实践兑现着真诚的诺言,用青春书写着大爱的篇章!在无锡二院这一沉淀着近百年深情的土地上,有一代又一代的眼科人挥洒着汗水与热情。我们并肩携手,在时代的大潮中乘风破浪,高举着普仁精神的旗帜,续写着更加辉煌的乐章!
|